学院新闻

NEWS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5-10-20    作者:赵兴锐     来源:     点击:

10月19日,我院邀请1975级院友、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原副主任杨庆存先生于明德楼509学术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苏轼与儒学——苏东坡的人文史观与文化实践》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部分老师和本硕学生百余人参加报告会,本次报告由文学院副院长李杰俊主持。

GN3A5033

报告伊始,杨庆存先生以“苏轼为什么是苏轼?如何成为苏轼?”为核心切入点,打破当前“苏轼热”中多关注其创作成就研究局限,直指问题本质——苏轼的核心魅力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熟稔与深研,其根基是扎实的学术研究,而非单纯的文学才华。报告中,杨庆存先生以苏轼的《六一居士集叙》为核心文本,分六个部分展开层层论述。他将苏轼“言有大而非夸”的震撼观点,类比“天地载物”“大禹治水”的民生价值,论证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韩愈排佛等儒家人文实践,与天地对人类的贡献同等重要,凸显“功与天地并”的人文价值。杨庆存先生强调苏轼“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的核心逻辑,明确“天”“人”关系是苏轼人文史观的思想精髓,而把握人文思想与人心的关系亦是苏轼人文史观的重要特征。谈及苏轼人文观的形成与实践,杨庆存先生细数苏轼从小熟背五经的教育根基以及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期间的文化贡献——既创作出《赤壁赋》等千古名篇,更在海南完成《论语》《周易》注释,以学术研究推动地方教化。

报告尾声,杨庆存先生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分享治学心得:“学术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他劝勉学子补读五经,“花三年功夫打下传统文化根基”,反对“全信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同时杨庆存先生也指出AI无法替代文学的“情、理、趣”,人文研究需坚守主观思考。副院长李杰俊总结时呼吁同学们:要主动阅读经典著作,积极聆听名家大家讲座,努力为学,用心为文,高洁为人,求实就道。

GN3A5094

问答环节,杨庆存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积极互动。他旁征博引,以黄庭坚书法4.36亿的拍卖价为例,阐释“书以学为贵”的深层道理。本次学术报告不仅为校院“双庆”活动注入深厚文化内涵,更激励文学院师生积学储宝、严谨向学,以更好地成就自我。

上一条:中文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文学院建院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下一条: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杰文先生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