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NEWS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4-05-18    作者:滕晓红     来源:     点击: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素养,2024年5月17日下午,我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教授在中文楼509学术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题为《论“修辞立其诚”》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学院副院长李杰俊主持,文学院张明教授担任评议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左兴才,我院部分老师和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参加。

报告前,孙书文教授代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向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捐赠了《朱德发文集》,文学院党委书记左兴才接受了捐赠,并向孙书文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表示感谢。朱德发先生为我院1960级校友、著名学者、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誉满学界。此次捐赠活动,充分体现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学术交往中的薪火相传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友情。

报告中,孙教授指出“修辞立其诚”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文论命题,并围绕“什么是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好的文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展开了论述。董强在《波德莱尔传·中译本序》说:“波德莱尔的诗歌,具有一种人与世界初次交锋时激发出的全部个人意识的强度,是个人在人生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获得某种经验之后突然瞥见的自生至死的人生全貌,是个体在走出自己身体的躯壳而遇上世界的躯壳时灵魂的震颤与肌肤的战栗。”孙教授以此为例,认为波德莱尔的诗歌就是“诚”之作,阐释了“修辞立其诚”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在分析杜甫《春望》、洛夫《春望》和痖弦《山神庙》时,他认为想象情景,逐个解读不懂处,方能读懂诗。而好诗呢,又往往体现着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圆融状态。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讲求“诚”,“诚心”是沟通人道和天道的桥梁,并以《论语》《中庸》等传统经典对其进行了丰富、深入的论述,强调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针对中国当代文坛遭遇的系列事件,孙教授认为这是创作者的文学观错位所致,实则是“修辞”不能立其“诚”。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俄国的托尔斯泰和法国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反对革命,却成为列宁所说的“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巴尔扎克是保皇派,但“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因为“修辞立其诚”,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孙教授强调“诚”的力量,认为文学的特质决定其对“诚”的本质上的需求。他提出了“诚”实不易,进而谈到“如何能诚”的问题。他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真正艺术家的勇气”是“诚”的表现;尊重内在情感是“诚”的过程;揭示出历史的必然性,是“诚”的结果。他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通,建构丰厚的文学观念的观点。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过度强调“纯文学”所带来一些问题,他认同顾随的文学创作要“跳入生活”“叼住人生不放”的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修辞立其诚”的文学教育价值,即对母语的养护,强调文学的意义在于使人热爱生活。

在报告评议阶段,张明教授对孙教授的学术修养和学术激情表达了敬意,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评点。在提问环节中,现场学生踊跃发言。就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孙教授耐心而细致地进行了解答。之后,李杰俊副院长对报告作了总结。他指出,孙教授的报告出入古今中西,大开大阖,容量极大,在谈笑风生中始终紧扣“诚”字。更让人感动的是,孙教授此次曲园之行前的孔门之立,彰显出他对“诚”的身体力行。对于“诚”,不能只停留在心里、在讲述中,更应该成为一种身体力行,孙教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孙教授在讲解杜甫《春望》、洛夫《春望》和痖弦《山神庙》时,提出好诗是“一读便好了”,“一念便好了”。李院长认为,这是一种朴素背后的洞见。他鼓励同学们要养成写诗、读诗的习惯,掌握解诗的密钥,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在孙教授的报告中,古今中外众多的一流作家和理论家的经典作品和经典理论俯仰皆是,李院长希望同学们多读经典,读活经典,用经典滋养生活和生命。他对孙教授“文学的意义是使人热爱生活”的观点深表认同,强调我们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本次报告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给人以启迪,我院师生收获良多。最后,报告在我院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上一条:文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赴红旗渠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下一条:文学院领导老师走访慰问2021级支教实习学生

关闭